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编剧应改变有钱没地位命运

 

/魏英杰

 

很久没关注编剧这个行当了。几年前,国内编剧给我的感觉是有行业而无产业,连写出《奋斗》的石康都哭穷。前两天看到,“中国作家富豪榜”的制作者发布了子榜单“编剧作家富豪榜”。明知这类榜单不过是为了制造话题,还是忍不住瞅一眼,因为不知近年来这个行业的“钱途”是否有所变化。

 

在这份榜单上,《闯关东》的编剧高满堂以3000万收入占据榜首,林和平以2700万紧随其后,于正则以2400万排名第三。不过,上面的价码并非编剧的年度收入,而是以过去5年的作品为统计周期。这就是说,上榜前10名编剧的年均收入约在300万元到600万元之间。这里头,国内影视编剧的“头牌”如刘恒、邹静之、王海鸰均未进入前10名,多少让人有些意外。看来,写剧本也得赶上好时候,才能卖出好价钱。

 

几年前,国内一线电视编剧的身价约10万元每集,而如今,一线编剧可达到20~30万元每集。这样的收入水平,让人艳羡不已。照这么来看,国内一线编剧干个一两年,收入都可赶上莫言拿的诺奖奖金了。还必须发一下牢骚,这在文字行当里头,绝对属于“土豪”级别。比如区区在下混迹其中的评论行当,年收入水平还不够人家一个零头。无怪乎有朋友抱怨:现在写评论还不如去挖矿。

 

不过别忘了,一线编剧在业内处于食物链的顶端,能够拿到20~30万元每集的编剧,数来数去恐怕不会超过20人。而在这条行业链中,还生存着许多二三线编剧乃至于不入流编剧。这些编剧的收入水平又如何?这么说吧,有些名气的编剧还可以每集一万元起价,普通编剧也就几千元,刚入行的编剧几百元甚至拿不到钱的都有可能。“编剧富豪榜”看似很风光,背后的行业现实依然很骨感。

 

何况,无论什么“作家富豪”,哪怕计算10年总收入,也比不上真正“土豪”的零头。刚看到消息,百度李彦宏超过大连万达王健林成为中国首富,身家高达122.3亿美元。业内人士路金波针对这份榜单点评,中国顶级的影视明星,年收入水平大概是顶级编剧的30倍。可见,身处“文字体力劳动者”塔尖的国内一线编剧,在富豪群体中也无非是屌丝一枚。我建议这个“作家(编剧)富豪榜”不如改成“作家收入榜”,否则左右都是丢人现眼。

 

对于国内编剧,谈钱真的伤感情。实际上,国内编剧的总体处境是,要么没钱没地位,要么有钱没地位。再牛的编剧,在以导演为中心的影视产业结构中,也不过是个弱势人员。除忍气吞声让人随意删改剧本,许多编剧还不得不面对字幕上自己名字莫名失踪的画面。作家麦家曾透露,自己单独完成的《暗算》电视剧署名中,制片人成为“第二编剧”,而在电视剧播出时,片头竟无“原著麦家”字样。类似漠视编剧权益的做法,如今对麦家来讲可能不再成为问题,却仍然是许多编剧的暗伤。

 

这就在于,国内编剧行业的市场竞争还不够激烈。从收入水平看,寥寥无几的一线编剧收入丰厚,多数从业人员却生存状况不佳,这可说是竞争机制不合理所致。从编剧素质看,从业人员良莠不齐十分严重。电视屏幕上,雷人神剧比比皆是,不断挑战观众的审丑能力,其中部分责任应归之于生产烂剧本的烂编剧,即劣币驱逐良币所致。从行业态势看,国内编剧行业仍处于低端发展水平。美国编剧一般是团队化、公司化运作,协会拥有强势话语权,而国内编剧大多是单干户,编剧公司或经纪公司屈指可数。这也是市场竞争不充分的体现。

 

凡此种种,表明国内编剧行业需要经历更加残酷的市场竞争。如此一来,行业内部方可进行优胜劣汰,让好编剧脱颖而出,烂编剧难以立足;而对外的话,也可提高编剧行业的平等博弈能力,维护编剧合法权益,使其获得应有的尊严。说实话,我并不关心个别编剧的收入,而是认为,编剧是作家群体中的一员,不能丧失独立人格,跪着赚钱。否则,编剧即便成为富豪又如何?

 

2013125

 

话题:



0

推荐

魏英杰

魏英杰

300篇文章 7年前更新

专栏作家、时事评论员

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