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 

何必举全民之力制造双十一神话
 
文/魏英杰
 
原本是一个“单身节”,如今却变成全民网购狂欢日。由淘宝于2009年率先开启的这场网购促销大战,成交额一路飙升至去年的191亿元,而在今年,天猫(淘宝)仅用13小时就追平去年,最后以成交额350.19亿元收官。此外,京东、当当、苏宁易购以及众多实体购物商城也纷纷加入这场狂欢,从中分得一杯羹。
 
网上购物的创新优势及其对社会经济的重大贡献,用不着多讲。但当双十一购物节成为一种社会现象,其成交量足以对社会运作造成一定影响,就不能简单地从“你情我愿”、“自由交易”等角度来衡量。尤其是,当双十一购物节被赋以刺激内需的象征性符号,更有必要从行业特点与宏观经济角度加以评判。
 
我不看好双十一购物节的理由之一,是这种大呼隆的营销模式有悖于网上购物消费理念。网上购物之所以深受公众喜爱,关键不仅在于价廉物美,还在于方便省事,购物不必受时间、地点限制。只要动动鼠标,就能从千万里之外购物,不用走出家门,就有人把商品送上门,这是网上购物有别于传统销售模式的巨大优势。
 
而如今,双十一购物节却刻意制造集中消费点,让无数消费者手握鼠标等网站“开闸放水”。为此,许多消费者不得不提前好几天就在网上浏览、生成订单,而由于订单大量聚集,许多商品并不能如平时那样快速送达。这既影响网购的良好消费体验,也使网购的独特优势大打折扣,此外还给物流、售后服务等诸多领域造成强大压力。可见双十一已经变味,成了消费者虚荣比拼的饕餮大餐,以及电商炫耀业绩的数字牌坊。这种以拉低行业优势为代价的营销模式,其必要性值得思考。
 
这样做真的能够刺激内需,或者说刺激了多少内需呢?以淘宝(天猫)为例,其去年全年交易额突破1万亿元。换言之,双十一的成交额在其全年交易额中占比仅约2%,只是其日均交易量的7倍。而这一天的成交额,部分还是把原本可分摊到不同时间点的订单集中在了一起。不过把其他时间或其他(实体商场)地点的消费行为,换在双十一这天到网上进行,这究竟能够刺激多少内需?至少应该说,不能光看表面光鲜的数据。
 
更何况,内需不能光靠刺激产生,否则必不持久。一个人手中有钱,有消费需求,那用不着刺激;反之,若一个人没钱,或者有钱不敢花,刺激他去花钱,回头他想想难免心生悔意,腰包也不得不紧一紧。以国内当前消费结构而言,没钱花或有钱不敢花等情形居多。因此,着眼于国内经济健康稳定发展,拉动内需不仅要让民众手中有钱,还要解除其后顾之忧,让民众敢花钱、乐于花钱。如果只是通过低价促销等方式刺激消费,高潮过后必然进入疲软期。
 
在最近一次讲话中,李克强总理提到,老百姓(花钱)最大的后顾之忧,还是社会保障。言下之意,要从增加收入与健全养老、医保等社会保障入手,提振民众的消费信心。道理就是这样,老百姓有相对稳定收入,又不用过于担忧看病、养老等问题,内需自然能够得到合理释放。而那时候,双十一购物狂欢中也才不会频现“连续三次输错支付宝密码”、“请假回家监督”、“自剁双手”等冷笑话。这是部分网民抗拒不了“刺激”而腰包又不堪重负的写照。
 
双十一购物节固然只是一种促销手段,但这种举全民之力制造消费神话的商业政绩观,并不值得过度推崇。
 
2013年11月11日
发表于《广州日报》,题为《“双11”网购狂欢能刺激多少内需》。
 
话题:



0

推荐

魏英杰

魏英杰

300篇文章 7年前更新

专栏作家、时事评论员

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