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 

听闻某时评专栏版面将改版,不禁感慨万千。给这个栏目写作五年多,很惭愧自己没有太用心,自感得意的文字不多。但还是很感谢与编辑一路走来,互相鼓励。这是最后一篇专栏,写的其实是心里想说的话。很多时候,对事物规律无法改变,但只要理想永存,总能找到让种子生根发芽的土壤。
 
报纸会消失,但新闻理想永存
 
文/魏英杰 
 
一个月前我注册了个微信公众账号。这和普通的微信账号不同,它是通过网页登陆,向其他微信用户传递消息的工具。这有点类似短信平台,但一天只允许群发一次。
 
玩这个公众账号,其实是基于一种焦虑感。从报纸、电视、杂志等传统媒体,到网络媒体等传播途径,再到手机阅读这一新潮流的到来,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,传播手段与技术也日新月异。作为一名传统媒体从业人员,我很想知道自己目前处于什么位置,新媒体的变化又将对自己有何影响。而有些事情,如果你不参与其中,很难深知其奥妙。
 
这个公众账号叫“时事微论”, 我把这作为自己评论职业的延伸。为此,我每天要花费不少精力,从当天热点新闻中寻找话题,撰写评论,再通过微信平台(免费)发送给订阅者。这个公众号,也就成为一个典型的自媒体。但这个自媒体具有一定私密性,如果不把相关内容发布到网上,就只有订阅者才知道你写了什么。这是由微信平台的传播方式所决定的一个特色。不过为了吸引更多订阅者,我仍旧每期都会发布到微博、博客等公共平台。
 
很快我就发现,微信公众号作为一种信息传播工具,它更适合小众化、碎片化阅读。换言之,它很难成为一个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。其一,自媒体的特点决定了其信息传播的窄化。我曾尝试邀约多人一起参与撰写每天的时事观察,但深感这不是一个有效率的办法。其二,对着一部手机阅读超过2000字的文章,哪怕这篇文章再精彩,对读者(的视力)也将构成一种挑战。其三,目前的公众号,恐怕鲜有超过一万名订阅者的。每个人都可以注册公众号,发表或分享文章,门槛降低了,读者自然会被打散了。
 
发现这些特点,让我稍感欣慰。或许,这种自媒体尚不足以构成对传统媒体的重大威胁。一个人获取信息的工具会变,但对信息的需求依然存在。新媒体或许会培养读者只看短文的兴趣,但这并不意味着,信息提供者不必对事件进行深入了解,以及进行全方位报道。而只要这种需求存在,这个世界就还需要记者、编辑,以及评论员。至少就目前而言,自媒体的出现替代不了专业媒体的内容生产。
 
当然,这并不说明传统媒体人员就能够高枕无忧。信息传播工具的创新,也意味着人员、技术以及受众的转移。读者的眼球到哪里,广告也将随之而至。这个世界还需要新闻,可一旦提供新闻与获取新闻的媒介变了,作为传统媒体从业人员,你将往何处去?每当听到哪家国外纸媒倒闭,或者不生产纸质报纸,内心都不免深受触动。不难预见,对信息传播行业而言,接下去将会是一个大分裂、大整合的时代。我的焦虑感也因此挥之不去。
 
进入传统媒体十年有余,回首不免感慨万千。当初如果不是网络的出现,像我这种人恐怕很难有机会展现自己,更不要说进入梦寐以求的报社。不过才十来年,这个行业却逐渐成为不那么受待见的职业。这对那些当年怀揣理想与热情踏入报社,没日没夜奋斗在新闻一线的同仁,不免怅然若失,还略带点悲壮感。所幸在这场信息社会变局中,只要善于把握,紧跟时代步伐,每个人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。
 
我想说的是,报纸会逐渐消失,但新闻理想永存。
 
2013年5月16日
 

关注“时事微论”,获取时事鲜辣点评!

1、打开微信,在添加朋友中的搜号码输入:shishiweilun;

2、打开微信,在添加朋友中的查找微信公众账号输入:时事微论

3、扫描下面的二维码。

 

 

话题:



0

推荐

魏英杰

魏英杰

300篇文章 7年前更新

专栏作家、时事评论员

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