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 

 
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后,他在山东老家的旧居游客基本没断过。清明期间,莫言旧居又迎来了2000多名游客。去年是拔萝卜、挖树苗,今年有些游客干脆抠墙皮、挖砖块,希望沾点莫言的“文气”。
 
这幕场景实在让人哭笑不得。照说呢,参观莫言旧居,表达对文化名人的敬仰,这是好事。可莫言旧居毕竟不是公共游览景点,莫言家人亲属还住在那儿,游客总该有所顾忌,不能对人家的骚扰人家的正常生活。而如今却不仅骚扰,还毁坏人家的私人财产,这哪还有丝毫文明意识,又如何体现对文化的尊重?
 
沾点文气,也不是这样做的。又拔萝卜又抠墙皮,这是典型的迷信。要学莫言,大可不必去他老家。只要对孩子讲述莫言的人生经历,让孩子知道莫言怎么从一个农民走向创作之路,又如何获得诺贝尔文学奖,这就足够励志了。更有必要的是直接阅读原著,从文学作品中感受作家的精神世界与创作手法,这才是真正长知识的做法。
 
但说这些恐怕没用,相比于接近作家的精神世界,人们更愿意庸俗化地举行文化跪拜仪式。似乎不这么做,不足以展现自身人格缺失。这才是真实的世界,也是莫言小说创作中的生活来源。到莫言旧居抠墙皮、挖砖块的游客,就像是在活灵活现地展示莫言文学创作中的那些魔幻现实主义场景。这又等于告诉人们,莫言的小说并不魔幻,相反地,完全忠实于生活。
 
这一群体形象,在文学创作与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。他也许是你,也许是我。他时而化身为《儒林外史》中那个醉心于功名的范进,又时而变成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。他可以是战国时代对苏秦前倨后恭的大嫂,也可以是站在高考考场马路边拦截过往车辆的父母亲。说到底,这是人性幽暗的一面,也是功利化社会的一种表征。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只有一个,精神上跪在偶像面前的庸众却永远不会缺少。
 
想到这里,或许不必对这些游客太过苛责。更应当反思的是,该如何消除这种滋长愚昧精神的现实土壤。正如阿Q和范进都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,站在马路边拦截过往车辆的父母,何尝不是被高考应试体制所驱遣。而坐在考场里的他们的子女,又何尝不是在受着僵化教育制度的煎熬。在这样的教育氛围与社会背景下,出现抠墙皮这样的精神跪拜之举,也就不值得奇怪了。
 
相信到莫言旧居朝拜的人,不少是有文化有知识的人。这也说明,有文化不等于有文明,有知识也不等于有独立人格。在莫言旧居上演的这幕魔幻现实主义场景,让人更加清楚地看到这一点。
 
2013年4月9日
 
话题:



0

推荐

魏英杰

魏英杰

300篇文章 7年前更新

专栏作家、时事评论员

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