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 

小康县“求贫困”到底啥毛病
 
文/魏英杰
 
在成为“小康县”16年后,山西大同县终于进入国家扶贫对象行列,开始享受“贫困”待遇。在当地扶贫办主任眼里,得到这一纸文件,像跑赢了一场竞赛。
 
明明是小康县,却要努力“后退”到贫困县起跑线,这是啥毛病?这说起来也不是秘密了。贫困县能享受各种财政转移、政策扶持,而小康县不仅啥都没有,说不定还要上缴财政收入。所以,有的地方成为贫困县后,就像中头彩一样,忍不住还要打出横幅庆祝。大同县退出小康县序列,戴上贫困县帽子,所为不过如此。
 
但具体情况也要具体分析。和其他经济发达县争夺贫困县资源不同,从报道情形看,大同县确实不算什么小康县,甚至还很穷。这顶小康县的帽子是上世纪90年代戴上的,当时该县勉强能达到标准。可问题在于,这顶帽子戴上了就摘不掉,虽然大同县一直挣扎在贫困边缘,县里却不得不想方设法保持经济数据上的好看。这种数据造假,却又完全没有任何实惠。这回终于返贫,也算符合客观实际。
 
那些贫困县的问题也一样。一朝成为贫困县,就一直都是贫困县。何以如此?一方面,上面不会轻易摘掉贫困县这顶帽子;另一方面,贫困县就算通过隐瞒财税,也要使劲保住这顶帽子。上面不轻易给贫困县摘帽,大概是因为对基层缺少了解,再者也会遭遇既得利益的狙击——这等于断人财路了。而下面不愿意摘帽,如上所述,就是因为形成强大既得利益。贫困县的官员,特别是能保持扶贫款的部门,往往富得流油。在这情形下,怎么可能舍得摘帽。
 
但这种只进不退(或少退)的格局,把大好的贫困县政策都给败坏了。虽然没看到数据表明,每年对贫困县的扶持、财政转移被浪费掉多少,想必这不会是小数目。上面往下层层拨款,下面层层截留,到最后真正用在扶贫上的已经少得可怜。扶贫到这份上,已经成为大小官员的香饽饽,而没有给老百姓带来多少真正的好处。更严重的是,由于长期躺在贫困县温床上,贫困县缺乏发展经济的动力,形成越穷越懒、越懒越穷的局面。不客气地说,这反倒是害了贫困县的老百姓。
 
大同县“求贫困”,是一个较为特殊的例子。并不发达的大同县,或者只是在寻求本该属于自己的位置。但从中暴露的问题也不少,这表明如今(其实也包括过去)的贫困县政策及其评定规则是不如人意的,假如这还不算失败的话。贫困县难享受贫困待遇,小康县只能永远小康。在这种游戏规则下,势必就会出现这种“求贫困”的局面。按当地扶贫办主任所说,这个贫困县是好不容易“跑下来”的,可见真正起作用的未必是规则,而是各种利益衡量、游说,乃至于利益输送。
 
怎么破除这个困局,不是本文能讨论的范畴。但有一点,当所谓的扶贫政策成为贫困县发展的障碍,这种政策显然已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。不改的话,哪怕再多的扶贫资金也填不满贫困县的欲壑。
 
2013年2月28日
 
话题:



0

推荐

魏英杰

魏英杰

300篇文章 7年前更新

专栏作家、时事评论员

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