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 

拿什么来拯救急救车
 
文/魏英杰
 
遇到急救车应主动让行,这是常识。但这更多只停留于纸面。日前,北京一辆载有车祸重伤患者的120急救车,从现场到医院不到3公里的路,却因一路上鲜有车辆避让,足足走了40分钟。最终,医护人员眼睁睁地看着一个生命在眼前逝去。
 
给急救车让行,等于为生命让出绿色通道。这在某种意义上,也是为自己让出一条活路。说不好听的,谁也不知道自己哪天会不会躺在急救车上面。如果大家都不让路,这条生命通道被堵死,又该有多少病患因延误而得不到及时救治。在这问题上,原本用不着法律强制规定。这是一个社会运作的基本规范,也是一个人的基本道德要求。
 
急救车能否畅通无阻,关键要看这个社会的大多数人有无“生命第一”意识。如果一个人重视生命,具有社会关怀,至少会在尽可能的情况下让行。假如这一幕很少发生,那么不是一个社会的生命关怀意识普遍匮乏,就有可能是人们对急救车的看法产生了变化。从当前社会情况看,前者因素大概有之,后者却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原因。
 
从小悦悦事件、“倒地不扶”等社会现象看,人们确有理由对当前社会的道德状况表示担忧。大规模的城市化,人口的急剧流动,市场经济对社会观念的巨大冲击,导致人与人之间越来越陌生化,也使得社会变得越来越荒漠化。这是一方面原因。另一方面,人们之所以对急救车的鸣笛声不再敬畏,又在于急救车符号意义的弱化。
 
急救车、消防车、警车,这些都属于特种车辆,遇到紧急情况民众均应避让。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,特种车却俨然成了特权车,横行无忌,令公众极为反感。公车私用、警笛乱响,这种滥用特种车辆的现象并不少见。甚至在有的地方,急救车也加入了这种乱弹琴的合唱。就在日前,兰州一辆救护车鸣笛飞驰,还撞到了路人,司机原来却是为了陪女友看演唱会。在这种社会氛围下,怎么能指望人们对特种车一律加以避让?
 
当特种车异化为特权车,哪怕这只是个别现象,也会让人们对特种车的看法产生变化。一个社会的公民意识、文明素养,只有通过广大社会成员的共同参与才可能逐渐形成。倘若一批拥有权力者游离于社会文明规范之外,很难想象一个公民社会能够在这无根之基上建成。换言之,假如特权视民生如草芥,“屁民”就只有天天打酱油的份儿。
 
据最新报道,明年元旦起,对遇有紧急任务的特种车未按规定让行的将扣3分处理。这当然也是解决问题的必要措施。避让特种车,这是一种“必须”,而不是“应该”。这不仅是一种社会通则,也是一项国际惯例。但与此同时,也该加大力度查处滥用特种车行为。否则的话,人们在避让之时难免也要犯嘀咕:这到底是在避让特种车,还是为滥用特权人士让行? 
 
指责那些不为急救车让行的人太冷漠,难以彻底避免这种悲剧的发生。要重建社会共识,让公众更加自觉地遵守文明规范和法律规定,就要从消除滥用特种车现象开始。必要的社会规范得到一体遵从,基本的社会文明才会得到更多认同。拯救急救车,实质就是拯救这个社会的道德良知,同时也是在阻止各种滥用特权现象侵害这个社会的共同秩序。
 
2012年12月11日
 
话题:



0

推荐

魏英杰

魏英杰

300篇文章 7年前更新

专栏作家、时事评论员

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