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 

武汉出租车缩水门别成罗生门
 
文/魏英杰
 
日前央视曝光武汉万余辆出租车被强制购买高价低配“缩水版”车,引起舆论强烈反响。面对各方质疑,武汉相关部门召开新闻发布会却称:国家标准里没有强制规定出租车是否装ABS系统。
 
这样的答复,非但不能让人满意,而且有理由质疑当地政府部门解决问题的诚意。据央视《新闻1+1》报道,面对舆论关心的一些关键性问题,相关部门始终未予以正面回答。央视记者形容这是一场“火药味浓烈”的新闻发布会。从这点可看出,当地有关部门要么是真没法回答这些问题,要么就是事前并未认真准备相关材料。当然,答案很可能就是前者。
 
何以如此?原因或在于,相关部门就是问题的制造者。比如ABS问题,固然国标未强制规定,但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:2003年爱丽舍车型进入中国之初,就连最低级别的都具备ABS系统。实际上,ABS系统已经是大多数小汽车的标准配置。当地舍标配取“减配”,无论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,相关部门都难脱失责之嫌。既然如此,相关部门恐怕也就只有低头念通稿的份了。
 
只不过,出了这么大问题,当地如果想随便敷衍了事,那将是极其不负责任的做法。这样做,也决不可能换得公众认可。出租车运行涉及公众人身安危,不容丝毫马虎。万余辆出租车行驶在路上,一不小心却成了“移动的炸弹”,任何人都不免为之捏把汗。倘若当地相关部门依然我行我素,这等于放弃了基本的部门职责,丧失了起码的道德底线。到了这地步,那显然已经不是简单的失责,而是一种有意作恶行为,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谋财害命。
 
眼下亟待查清的是,这些出租车到底是由哪个部门出面组织采购,车款都打进了哪里,在采购过程中是否存在政府人员渎职或以权谋私行为?鉴于武汉“缩水门”的舆论关注程度以及事态的严重性和危害性,仅由当地成立调查组,很可能会让事件陷入“罗生门”,使原本并不复杂的问题变得扑朔迷离。期望有更高层级的调查组或监管部门尽快介入其中,还原真相,坚决查究,并及时消除当地出租车目前存在的安全隐患。
 
武汉出租车“缩水门”还表明,政府管制并不是越多越好,反倒可能越多越糟。国内出租车市场普遍存在准入门槛、价格限制等典型政府管控手段。为了谋生,出租车司机每月需要缴纳份子钱,而出租车公司也不得不向主管部门输送利益。且不论这些管理手段的利弊,管制意味着允许权力干预,而不受制约的权力干预,难免走向权力寻租。在这情况下,必须严格监督那些“监管者”,使其驯服于法律,这样权力才不会被滥用。
 
因此,在尽快查清“缩水门”真相外,还有必要从制度入手,加紧理顺出租车市场管理机制。在这方面,既要着眼于出租车行业特点,充分保障公众安全舒适出行,也要建立协商机制,让出租车从业人员顺畅地反映问题,表达意见。武汉“缩水版”出租车运行多时,司机怨声载道,何以等到央视曝光才获得当地相关部门被动回应?由此不难看出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。
 
2012年12月5日
 
话题:



0

推荐

魏英杰

魏英杰

300篇文章 7年前更新

专栏作家、时事评论员

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