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 

“缺血”焦虑与个体的责任
 
文/魏英杰
 
这两天参与了杭州一场爱心献血公益活动。应该说,我也是这场针对血液病儿童献血活动的发起者之一。参加这场活动的前前后后,让人感想颇多。
 
由于家里有亲戚在省儿保治疗,经常到医院探视,这才深刻体会到,血液病儿童如白血病患儿缺少血小板的痛苦与无奈。白血病发病原因与血小板减少密切相关,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输注血小板维持生命。这就像一部机器一样,如果血液(血小板)供不上,身体这部机器随时就可能停摆。一旦发生这种情形,患者的身体会发生感染发烧、肝脾肿大、心脏衰竭等症状,完全失去免疫力和疾病抵抗力。
 
要命的是,目前许多地方血液中心都处于缺血状态。为了及时治疗,一些医院不得不让患者家属采取互助献血方式,组织亲戚朋友到血液中心献血,换一张献血证明,再凭单申请用血。这么做是符合相关法规的,但由于各种问题,极易引起家属不满情绪。何况有些病患需要特殊血型,一下子可能也找不到合适的人去献血。面对这种情形,病患家属非常焦急,医院、血液中心却也深感无奈。
 
这到底是哪里出现问题?个中原因,其实几年来舆论已有多次披露与讨论,这就是当前的无偿献血制度遭遇了若干困境。目前国内医疗供血主要依赖于无偿献血制度,一旦相关机制运作不畅,血液中心就会出现供血紧张,影响医疗需求。许多国家都在实行无偿献血制度,这并非中国特有经验,何以会发生当下情况?对于这一点,此前相关讨论很多,如无偿献血与无偿用血脱钩、血液中心的公益性定位及其公开透明度不够等等。针对这些制度方面的问题,我以前也多次进行评论。
 
但今天我更想说的是,除了考虑制度上的问题,还应该把眼光放在那些焦急等待血液的患者身上。即便制度存在问题,制度改进也非一时三刻就能实现,可是那些患者却等不起。如白血病患者,几天等不到血小板,可能就等于收到一张死亡通知。制度“缺血”是面上的问题,在这下面是一个个“点”,而这一个个“点”决不可忽视,因为那代表着一个个具体的生命。这意味着,不可能等制度层面的问题解决了,再去关注那些个案的、具体的问题。
 
同样道理,也不能光着眼于“点”,而忽视了“面”的问题。发动亲戚朋友进行互助献血,是为了解决个体患者的用血问题,这是无偿献血制度的有益补充。但显而易见,采取这种形式只能缓解部分患者用血问题,而无法根本扭转大局。一旦血液供应长期紧张,就难免会发生患者苦苦等待、挣扎在死亡边缘的场面。因此,在互助献血以外,还必须通过各种手段充实血液中心库存,才能真正缓解患者的燃眉之急。
 
在这其中,很重要的就是发挥个体的力量,为保障血液供应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。倘若个人不积极参与其中,无偿献血制度难以维持,血液中心也就难以正常运作,而许多患者也就得不到及时供血。在这问题上,个人这个“点”和血液中心这个“面”是相互依存的关系。说到底,血液中心能否有效发挥作用,端赖于每一个人的责任意识与积极参与。离开了公民的自觉参与,再好的机制也会失灵。
 
发起和参与这场爱心献血公益活动时,有人问为何不指定献血给亲属,而是针对所有血液病患儿。其实道理就在这里。当看到同病区患者也在苦苦等待用血,任何有同情心的人都难以袖手旁观。只有现行供血机制充分有效运转,个人才能够从中受益,更多患者也才能够免除缺血的焦虑。无偿献血制度的成败,实际上取决于我们每个人的态度和行动。
 
2012年10月31日
 
话题:



0

推荐

魏英杰

魏英杰

300篇文章 7年前更新

专栏作家、时事评论员

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