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 

“瓮安废墟”切忌建成形象工程
 
文/魏英杰
 
4年前贵州瓮安县城因一名女中学生之死,引发一场震惊全国的“6.28”事件。据悉,该县决定保留被烧毁的县委大楼,并在旁边建立“警示教育馆”,时刻警醒所有党员干部,永远不能忘记惨痛教训。
 
瓮安的做法,打破了地方政府对待公共事件的惯例。不难看到,一些地方发生类似事件时,政府部门往往忙于扑火,急于推卸责任,事件了结后又讳莫如深,不愿正视教训。瓮安却反其道而行之,非但没有刻意抹除记忆,还敢于展示旧日疮疤,让所有人都能看到历史的现场。这样做无疑需要具备一定勇气,体现了当地敢于直面历史教训的信心。
 
“瓮安废墟”的存在,也有助于唤醒人们对这一事件的回忆。对于4年前发生的这一群体性事件,许多人可能记忆犹新,但恐怕也有许多人早已淡忘。处于信息高度发达、各种事件层出不穷的社会,公众记忆的一大特征就是善忘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,瓮安能够自揭疮疤,在县委大楼的废墟上存储“黑色记忆”,这不仅是自我警醒,也是对公共记忆的修复。
 
但当地应记住一点:建立“警示教育馆”,为的是更好地汲取教训,而不是陈列政绩清单。所以,将来在这里向参观者介绍时,应多谈教训,少谈成绩。既然“6.28”事件本身并非政绩,而是一个惨痛教训,那么“警示教育馆”的价值就在于还原事件真相,总结事件发生的各种成因,以及政府应对的不足之处。只有这样,正如现任瓮安县委书记所说,教训才能真正变成财富。
 
更何况,眼下也不是总结成功经验的时候。且不说瓮安是否已从跌倒的地方爬起,一些地方到今天还在不断重演着“6.28”事件的悲剧。当年,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石宗源就指出,这一事件从单纯的民事案件酿成群体性事件,其中必有深层次的因素。这就是,一些社会矛盾长期累积,多种纠纷相互交织,一些没有得到应有重视,一些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。瓮安事件之后,一些公共事件何尝不也是沿着这一逻辑在演变、发生。
 
这说明,瓮安事件的教训并没有引起其他地方的足够重视。在这情况下,多谈教训少谈成绩,显然对参观者更有助益。如果把“警示教育馆”建成政绩工程,不仅当地党政干部很难从中汲取教训,各地前来学习的人也只会更多地看到解决事件的手段,而忽视了事件发生的根源。在这种舍本逐末的思维主导下,“警示教育馆”也就起不到真正的警示作用。
 
2012年9月10日
 
话题:



0

推荐

魏英杰

魏英杰

300篇文章 7年前更新

专栏作家、时事评论员

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