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 

不是每桩见义勇为都有完美结局
 
文/魏英杰
 
7月初,娄底青年邓锦杰下河救人不幸遇难。据悉,获救的一家三口(实际获救者为四人)上岸后,留下一句“关我屁事”便杳无音讯。这一冷漠行径遭到人们的一致谴责,当地还对此进行立案处理。时隔多日,获救者终于现身道歉,并否认说过这话。
 
照理说,既然获救者出来感谢救人英雄,这一事件也算有了大家希望看到的结局。可看完相关报道,心里却又很不是滋味。这些获救者是怎么找到的呢?原来是被邻居举报找到的。他们又是怎样来邓家的呢?那是晚上10点多,在当地区政府、派出所、镇政府三十余人“护送”下,他们来到邓家给邓锦杰父母磕头道歉。当时,“他们三人被政府工作人员层层包围,我们亲属都靠不上边”。
 
当事人是否说过“关我屁事”,这目前还是个谜。但他们获救后不告而别,却是一个事实。从相关报道又可看到,这次他们并非主动现身,内心里可能不愿意(或不敢)到邓家。他们之所以出现在邓家,感谢邓锦杰救命之恩,向邓父母道歉,应该是当地政府做工作的结果。获救者的感谢与道歉,看似为这一感人事迹划上了完美句号。只是,这样的结局依然让人感到遗憾。
 
获救者抛下救人英雄一走了之的行为,应该加以谴责。无论他们是因为害怕担责,还是不知道现场情况(这明显说不过去),或者是看到事情闹大后不敢面对公众,这样做都是不道德的。可问题是,假如他们本意并不想现身,最终却为情势所迫,不得不出来说声“对不起”。这句话的含金量能有多少?这样的结局,就能够告慰救人英雄在天之灵吗?应该说,若非出于自觉,这种道歉恐怕没有多少意义。
 
邓锦杰跳河救人时,原本无法预见会出现这种后果。他也会不是为了得到一声感谢,才如此奋不顾身。落水者获救后,对救人英雄发自内心地道声谢谢,这是人应该具有的品德。获救者没说声谢谢就走了,事后也不露面,只能说明他们内心有愧或道德有缺陷。我们尽可对他进行谴责,却不是说一定要采取什么手段让他们出来道歉。否则的话,这何尝不是一种道德伪饰。
 
不是每一个故事都有圆满收场,也不是每一桩见义勇为都有完美结局。人生不是一部电视剧,剧情早就安排妥当;公众也不是台下看客,可以预测事件的结局。救人者奋不顾身,获救者冷漠无情(虽然这并不多见),这都是这个社会的一种真实存在。这一次,获救者在重重保护下现身,可这并不能证明,英雄遭遇冷漠对待的情形从不曾在生活中上演,今后也不会再发生。有时候,正因为有缺憾,才更加体现社会真实,也才反衬出人性的复杂。
 
人们都希望,英雄的血不会白流,英雄的付出能够得到回报。但要知道,这个世界不仅有真善美,还有假丑恶。正因为假丑恶的存在,才更让人体会到真善美的不易。要让这个世界多一些美好,少一些丑陋,应该更多依赖法律制约与道德自觉。倘若获救者不是发自内心的忏悔,这样做就更多只是在满足公众的道德想象,或者是在迎合对榜样人物的某种“造型设计”,而并非对他们进行道德拯救的最好方式。
 
与其如此,何必那么着急地把获救者找出来,推上前台。也许时间会改变他们的想法,也许良知会鞭策他们自我反思,那时候他们可能就会主动站出来,真诚地对遇难者及其家属说声“对不起”。相信这才是人们更愿意看到的结局。
 
2012年7月12日
 
话题:



0

推荐

魏英杰

魏英杰

300篇文章 7年前更新

专栏作家、时事评论员

文章